
語言如何映照身份—Hall-Lew與Starr的社會語音學對話(下)
你是否曾以為,語言變異就是「說話有口音」?又或者以為語言風格就像換衣服一樣,今天講台灣國語、明天模仿LA Valley Girl?事實上,語言的差異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也比我們以為的更難「設計」與「控制」。
你是否曾以為,語言變異就是「說話有口音」?又或者以為語言風格就像換衣服一樣,今天講台灣國語、明天模仿LA Valley Girl?事實上,語言的差異遠比我們想像得複雜,也比我們以為的更難「設計」與「控制」。
潘俊楠教授帶領的句法團隊致力於生成句法學,尤其是最簡方案、繼承語和語言接觸、少數民族語言和瀕危語言以及理論語言學框架下的心理和神經語言學等領域的研究
我們常聽到像「台積電雇了30%的本地人」這樣的句子,乍聽之下語意清楚,實則存在歧義。這句話可以理解為(1)台積電的員工有30%是本地人,或(2)所有本地人中有30%被台積電雇用。這樣的語意歧異來自於「百分比」表達與語句中其他成分的轄域互動。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李昊澤教授的研究針對這類語句進行語意層面的深入剖析。
「社會語言學是一門研究語言如何在社會脈絡中運作的學科。」Starr用一句話簡單明瞭地解釋了社會語言學的核心概念。他隨即補充道,其實有兩個更細緻的定義:「其中一種研究方式,是探討語言如何在社會脈絡中運作;另一種則是透過語言來研究社會世界。」前者強調語言結構加上社會變因,後者則以語言為工具,研究社會現象,Starr表示,不同學者會依據自己的興趣從不同的角度切入,有著不同的思考模式,而這也正是Starr如此熱愛語言學的原因。
本場演講題為「再一次,再一次:『連鎖』再現——恢復性解讀與狀態變化謂語」,深入探討 "again" 一詞背後的語意解讀機制,講者Andrew Weir教授曾分別在愛丁堡、倫敦大學學院、馬薩諸塞大學深造,並於比利時根特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現任挪威科技大學首席副教授。
在此次演講中,愛丁堡大學的Lauren Hall-Lew教授探討社會語言學與臨床語言學的交叉點,聚焦元音發音與情感表現及心理健康之間的關係。透過英語和台灣華語的最新研究,教授分析了元音空間面積(Vowel Space Area, VSA)作為情感立場的語言標記的作用及其在理解臨床抑鬱症中的潛在意義。結合社會語言學見解與生物力學視角,Hall-Lew教授呈現新的實證研究結果,深入探討語音產生、情感表達與心理健康之間的複雜關係。
在這場演講中,加州大學爾灣分校的 Gregory Scontras 教授探討兒童在語言理解中對真值判斷的表現,特別是為何他們對多義句的解讀與成人不同。他提出三個關鍵影響因素——語法處理能力、對話情境的理解以及對描述世界的預期,並透過貝葉斯理性言語行為模型分析其作用。研究結果顯示,語用因素比語法處理對兒童的判斷影響更大,並有最新的成人數據進一步支持這些發現。
「訊息導向」音韻學將語言視為溝通系統的一部分,音韻結構因此受到準確性和成本效益的雙重壓力影響。透過比較口語與手語,Kathleen Hall教授展示了如何有效檢驗「訊息導向」音韻學的預測,並介紹了相關的研究工具。
咱儂話,也稱為菲律賓(混合)福建話,是咱儂社群使用的接觸語言。 這個在馬尼拉大都會使用的語言,包含福建話、他加祿語/菲律賓語和英語的元素。 在本次演講中,我深入研究了咱儂話的複雜性,將其作為混合語言進行研究,並研究了導致其單元音變異的語言和社會因素。